昌平区青龙观

来源:北京市道教协会

一、历史沿革

青龙观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南口镇龙潭村,地处太行山脉与燕山山脉交汇处,紧邻响潭水库。传说龙潭村有青龙潭,是为海眼,直通北海,因72条龙族居住,故青龙谭从未干过。当地百姓在此祈雨求福,久而久之,信众有感于“深谭求雨则应”,募捐集资在谭边修建青龙观供奉龙仙。正殿内塑龙王神像,为龙首人身站立像,殿内两侧墙上绘雷公电母、行云布雨等壁画。

青龙观始建年代不详,道观西侧青龙潭中有一大山石,上有严嵩手迹龙潭石刻:“龙门贤玉”及诗一首。据说当年严嵩来到此地,被山光水色所吸引,认为这就是昌平当地的燕平八景之“龙泉贤玉”,于是手书四个大字“龙门贤玉”,并赋诗一首:“神龙潜巨水,瑞气霭长空。过客停车马,徘徊夕照坤。”后嘱人刻于潭中巨石之上。青龙观院中有两棵古柏,为国家二级古木。据此推测青龙观应建于明末清初。

严嵩手书(位于青龙观西侧青龙潭中)

后因战乱逐渐破旧,道观年久失修,民国时有延庆一县长感恩于道观灵验出资修缮全新。建国后为村小学、农村合作社等使用,1996年村民出资维护,后一直未开放。

2001年,梁鑫道长积极奔走、筹集资金重新修缮,其中昌平区支持340万,梁鑫道长自筹资金150万。经三年精心修缮,建山门一座,元君殿一座,供奉碧霞元君、眼光娘娘、注生娘娘;龙王殿一座,供奉龙仙、文财神比干、三官大帝、王灵官、土地官。

青龙观山门

2006年,在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青龙观恢复为道教活动场所,这是北京市继吕祖宫、桃源观后第三处正式开放的宗教活动场所,也是昌平区恢复的第一座道观。首任住持梁鑫道长,道号梁弘心,正一道。12月15日举行了正式挂牌仪式,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北京市道教协会会长黄信阳,中国道教协会常务副会长张继禹,北京市宗教局副局长季文渊等有关单位领导前往祝贺,来自道教界及周边地区信众参加了颁证仪式。在颁证仪式上,昌平区民族宗教侨务办公室主任贾洪东向青龙观住持梁鑫道长颁发了宗教活动场所证书。梁鑫道长表示,一定要以此为契机,带领广大信众积极努力,为地方的建设与社会的和谐贡献自己的力量。

 

青龙观宗教活动场所授牌仪式

二、建筑布局

青龙观山门面南,进山门后大殿在东院,从龙王殿北山墙与禅房间的小门进去。道院内场地宽阔,满院香烟燎绕。龙王殿位于西大殿,殿内龙仙供奉在北,天、地、水三官神像供奉在南,大殿内还供奉有文财神比干、护法王灵官、土地爷神像。

龙仙像

三官神像

 东大殿为元君殿,殿内中间供奉的是碧霞元君,南面是眼光娘娘,北面是送子娘娘。

元君殿

碧霞元君神像

三、民俗特色

历史上每年农历六月十三为青龙观庙会,远近信众自带小米,聚集庙中,众人一早抬着龙仙小像敲锣打鼓游村游街祭祀。到中午时分杀羊一只,并集各户小米用大锅煮,后供奉于龙仙,全部信众皆在庙中陪龙仙供餐。此风俗一直延续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

此外,特殊旱情时,还有潭中祭祀馒头、焚表求愿、赤脚求雨等风俗。如哪村求雨,需派人到青龙观抬请龙像到旱村供奉,此为“求情”,等下雨旱情缓解后,需备供品敲锣打鼓将龙像送回青龙观,此为“谢雨”。据悉,青龙观最后一次求雨是延庆县旧县村民。

四、文化兴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道教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的宗旨是要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青龙观管委会将道场建设聚焦于道教优秀文化特点,将道教文化应用于生活、服务于社会,增强广大信众的国家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赢得社会大众的尊重和认可,从而积极促进中华文化的回归和传承,筑牢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的坚实根基。

自青龙观重新开放以来,香火不断,香客遍及国内外。青龙观的开放,不但使古迹重辉、山水添色,也使各方信教群众、善男信女都有了自己合法的活动场所。道教每年的重要节日,如“正月初八”、“二月二”、“四月十八”、“腊月二十三”等等都会举行法会,祈福祖国繁荣昌盛、人民安居乐业。

 

“拜斗”法会

 

2016年,青龙观举办道教养生文化讲座,普及道教知识,推广健康人生理念。

健康养生-站桩活动

通过举办一系列的讲座和活动,让信众了解自己国家悠久的历史、辉煌灿烂的文化,从而激发信教群众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怀。

五、公益慈善

宗教本质上是为人服务、为社会服务的文化和信仰。近年来青龙观着力实施公益慈善行动,坚持公益事业,定期开展“助残、助贫、助学”等慰问活动,引导信众积极开展公益做慈善,履行新时代社会责任,弘扬社会正能量。

 

2020年3月,新冠肺炎疫情肆虐期间,梁鑫道长不畏风险组织人员为昌平区儿童福利院、敬老院带去慰问品,展现了道教济世利人的情怀。

20203月,昌平区儿童福利院、敬老院慰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