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平区城隍庙

来源:北京市道教协会

一、历史简介

居庸关城隍庙是中国城隍庙中地位较高的城隍庙,建于公元1368至1398年(明洪武年间),1997年重新修缮完成,建筑规制为:正殿三间。寝殿三间。庙门三间。戏台三间。东,西配殿各三间。山神庙一间。土地庙一间。建筑面积538平方米。是目前居庸关长城内规模最大的一座庙宇,也是唯一开放的道教活动场所。2010年5月24日,居庸关城隍庙颁证仪式暨神像开光大典在京举行。这也是是北京地区恢复的第十二处道教活动场所。

二、庙宇文化

城隍殿内正中供奉的城隍爷便是明代开国大将徐达,徐达大将军是安徽凤阳人,为明王朝的开创立下了盖世之功。明朝建立后,被朱元璋授为太傅、中书右丞相,后封魏国公。洪武十八年二月,徐达仙逝。朱元璋追封他为中山王,赐谥“武宁”,命供太庙,位为第一。后朱元璋又封徐达为“承天鉴国司民升福明灵王”,在徐达曾经修建并驻守的居庸关长城修建城隍庙,祀奉徐达。从此,徐达贵为城隍神,受到了上至皇帝,下至百姓的顶礼膜拜。

三、规范管理

为了更好的传承和发扬道教文化,提高宫观管理工作水平,城隍庙管委会制定了严格的庙务管理制度和安全管理办法,为城隍庙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

1.做有“道”之士。进一步规范教务工作,树立正信、正行的道风,做好庙内管理工作,提升庙内管理水平。

2.做有“善”之士。发挥道教服务社会的积极作用,主动参与公益慈善活动,弘扬道教济世利人的优良传统。 将“齐同慈爱、济世利人”的道教精神化作服务社会的实际行动。

3.做有“律”之士。严格戒规戒律,如法修持,遵循道教清规。

4.做有“责”之士。落实场所管理主体责任,加大安全防范措施,做到分工有序,人人有责。

5.做有“为”之士。挖掘道教丰富的文化内涵,诚习道法、坚定信仰,提高文化素养和修持,弘扬道教文化和提升中华道教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积极参与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

6.做“爱国爱教”之士。坚持爱国、爱党、爱教道路,严于律己,认真贯彻党的宗教政策,坚持宗教中国化方向,为道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做出积极贡献。

四、弘扬文化

近年来城隍庙得到各级政府的关心、重视,全国各地道教界的朋友来到城隍庙参访交流,城隍庙的教职人员也时常走出去向各地宫观交流互访。负责人张兴发道长代表城隍庙到台湾地区讲授道教文化,促进了道教文化交流和祖国统一,还参加全国举办的各类文化研讨,如温州举办的道教多媒体文化研讨会、杭州举办的道教教理义的当代建构研究讨会、西安举办的道教生态文明建设研讨会、东岳庙举办的东岳论坛等,发表论文《东岳泰山神信仰考》《道教中国化的精神内涵》《道教神仙造像的文化内涵》等,参加《中华续道藏》《道医集成》《道经精要》《道教文化之旅》等道教界大型文化工程工作,具体负责中国道教学院统编教材的编写组织工作,并亲自完成《道教神仙信仰》《道教内丹修炼学》的编写任务,还在《宗教学研究》和《中国宗教》上发表《道教授箓体系与奏职体系考辨》《道教财富观与去商业化悖论》等。

五、人才培养

城隍庙负责人张兴发道长率先垂范带头参加中央统战部与中国人民大学联合举办的爱国宗教人士培训班学习,从硕士读到了博士。依次派送夏京和张开二位道长在中国道教学院本科班学习。同时还不定期地组织传度弟子进行各种形式的学习与培训。

六、公益慈善

济世利人是道教的优良传统,积极开展社会公益慈善事业,承担社会责任,是道教弟子报效祖国、服务众生,实践济世利人的最好体现,城隍庙组织道众不定期支助南口敬老院,给新疆贫困地区捐款,支助内蒙古上都贫困家庭孩子上学等,响应区民宗办和市道协的各类形式的慈善捐赠。

城隍庙在北京市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昌平区委统战部及北京市道教协会的领导下,在张兴发道长的带领下,全体教职人员潜心修行、严格律己,主动服务社会,为传播道教优秀文化理念,保护城隍庙历史文物古迹,做出了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