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心为己,立德为人

来源:北京市道协

大家吉祥!我是来自圣莲山真武庙的高元阳,很高兴能够参加此次北京道协组织的讲经活动,我今天讲经的题目为“澄心为己,立德为人”。在庙里的时候有信众问我说:“高道长,《道德经》讲:‘道可道,非常道。’你们道教的道是如此的高远,又如此玄妙,好像跟我个人的生活不沾边,我的日常生活大道能有什么实际帮助?”听到这个问题后我也在问自己,什么是道?

日复一日地洒扫殿堂、做早晚功课、值殿……很多时候会感到枯燥,偶尔也会面临一些同学和朋友的不解,(这么年轻就跑去庙里做了道士,是不是脑子出了问题)我带着同样的问题去请教我师爷。师爷跟我说“经者径也,经就是通往道的路径,没事多看看书,慢慢就懂了”。后来读到《太上老君内日用妙经》,经文讲:“身是气之宅,心是神之舍”,联系到我们全真道“性命双修”的修行理念,修道修的就是心。道就充斥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正是这些平凡无奇的日常生活,才是检验我们修道、悟道、体道的“试金石”。下面我就从“澄心为己,立德为人”两个方面和大家分享一下自己对这个问题的体悟。

一、“澄心为己”

道生养万物,万物从道中所得的禀赋称为“德”。道“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德”落实到了事物的本身,从某种意义上讲“德是道的一种体现形式,以道为体,以德为用。”那什么是“德”呢?我们从“道”中得到了什么?

老君爷没有去规定和诠释每一物种或者类别的“德”,而是告诉我们“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从而进一步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里的“自然”字面意思可以理解为“自然而然,自己本然”。具体到每个人,就是每个人的自然真性。因为没有具体的标准说明,就得靠我们自己去修、去悟。我在道教学院学习的时候,老师跟我们讲,修道就是一个“明心见性”的过程,我理解为“明心”就是“澄心清静”的过程。

那么什么是清静呢?《日用妙经》讲:“灵台无物为之清,一念不起为之静。”《清静经》讲: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老君爷告诉我们,人的自然本性是清静的,世界上五花八门的利欲诱惑扰乱了人的清静本性,使人心神外驰。所以经文讲:“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

派遣过度的欲望,让自己的内心保持在一种平静的状态,心神澄清,人在这样的状态中,是幸福、清醒而自足的。经文说的“六欲、三毒”,“六欲”是眼、耳、口、鼻、心、意六者与外界接触而诱发的贪欲。“三毒”可以指三尸神,人的身业、心业、口业,也指贪欲、嗔恨和痴愚。我们仔细捋一捋就能发现,那些生活中遭遇的烦扰和种种不快以及求而不得的痛苦等等,都囊括在“六欲三毒”之列。如果一个人的心是澄清的,那他无论生活、工作还是修行中的事都可以泰然处之。古人常说的“君子坦荡荡”也是这个道理。

然而,“澄心”是一个自觉、自律过程,这个过程绝不是一蹴而就的,更需要经得起考验。

跟大家分享一个我个人住庙时经历过的一件小事情,我们庙平时比较安静,因此我也很少能接触到信众跟他们沟通交流,在庙里自己整天就是做自己的事情,生活比较平静。有一天我去对面的八卦台散步碰到一个游客,这个游客刚看到我,就指着我跟他的同行人说,“哎,你们快看,这有一个假道士,现在各个景区都搞这种假僧假道来骗我们钱,小伙子,你一个月多少钱工资呀?”我听完之后虽然忍住了没有出口骂人,但是还是起了嗔恨之心。在文学作品和影视剧中,总不缺乏原本天性淳朴的人因遭遇了极不公正的待遇而走向极端的桥段。修行之人把这些称为“魔考”,修行越深,遭遇的考验就越大。道友们也常互相勉励说,越是艰难处,越当修行时。突来一场无缘故的谩骂或蔑视,我们气愤不能自已的时候,可以反思一下我们生气的原因:是心胸不够宽广还是虚荣心作祟?找到我们内心的“症结”能让我们自己的心先静下来,我们对问题的处理也会更加理智。令我们不快的遭遇也许正是助我们“觉悟”的阶梯。西方哲人荣格说过:“没有任何一种觉醒是不带着痛苦的”。修行就是一个不断觉醒的过程,在澄心的途中,使得我们自己不断清醒,心神越来越清静澄明,将内心的遮蔽和外界的物欲都看透看淡,不断去接近《清静经》中说的“欲既不生,即是真静”的清静状态。

道教是一个崇尚“自救”或者说“自度”的宗教。这与西方宗教“因信称义”,从对“神”的顺从与祈祷中获得暂时或者永恒的救赎是不同的。祖师们为我们指出了修行的路,要我们自己在修行的路上找到大道赋予我们的禀赋和使命,也就是“德”,从而找到个体生命的奋斗方向。这就是我们刚刚说的要涤除贪欲,清静澄心。修道有了明确方向和目标,我们也就有了主心骨,烦扰琐事就会被摒退到了“心”的边缘地带。

二、立德为人

道教是具有强烈现实关怀的宗教。从《太平经》中“佐国太平”的美好愿景,到祖天师在巴蜀立二十四治教化度人的伟大实践;再到我们耳熟能详的善书《太上感应篇》《文昌帝君阴鸷文》《关圣帝君觉世真经》等等,这些都是立足于当时社会致力于国家太平、和谐人际关系的建设。《太上老君内日用妙经》讲“敬天地,重日月,惧国法,依王道……”,“惧国法”就是让我们在现实社会中先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内修身心,外则度人。自度度人,是道教教义信仰的一体两面。我们常说的“功满三千,八百行圆”就是立德度人的层面。一提立德度人,首先想到的就是邱祖万里西行“一言止杀”的济世大德。

有人可能会感慨,邱祖生在了一个建立功德、造就传奇的时代。如邱祖这般令人仰止的旷世功德是“时势造就”,但事实上我们的德行、我们的格局、我们的能量没有达到一定的层级,换句话说,当我们还没有那么高的“道行”的时候,我们是成就不了那样的旷世功德。也许曾以为可以“为君谈笑静胡沙”的我们,可能只是亿万难民流中只求苟全性命的一员罢了。

不少人也反思过:劝善止杀的大道理并非只有邱祖才懂,为什么只有邱祖说动了这位一生戎马征伐的蒙古大汗呢?这不仅仅是说话的艺术那么简单。许多老修行回答说,因为邱祖有“道”,所以他能“度化”这位铁血汗王减少屠戮。所以当我们津津乐道邱祖“一言止杀”不朽功德的时候,心中不能忘却他此前“磻溪六年,龙门七载”的艰苦积淀。“打铁还需自身硬”,修己才是立德度人的基础。

我在此和大家分享一个搬砖工人的故事,讲的是一位记者采访三名正在搬砖的工人,记者问:“你们在干什么?”

第一名工人回答:“我在搬砖。”

第二名工人回答:“我在打工赚钱。”

第三名工人回答:“我正在建造一座世界上最美丽的大厦。”

若干年后,第一名工人还在搬砖,第二名工人换了个场地继续打工,第三名工人却成了一名建筑师。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每个时代都有属于这个时代的“功课”,道教也不例外。生在一个和平年代,坐拥比祖师先辈们更优裕的物质条件,我们没有理由不爱国爱教,没有理由不相信自己可以为弘扬优秀的道教文化尽一份心、尽一份力。就像故事里的那位搬砖工,眼下的平凡工作不能限制未来的格局,只要我们有心、用心做事,就能发挥更大的光和热。

大儒张载的名言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四句名言流传千载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立意高,格局大,显示了优秀中华儿女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翻阅祖师的传记会发现,我们的历代祖师虽然与世俗、政治保持着不同的距离,心怀众生和慈悲济世的担当却是共通的。直到现在,我们在科仪中还会常说一句“度人功大,星火奉行”,这体现了我们道教代代相传的度人理念。

除了辉炳史册的度人事迹和应缘启建的道场法会,落在寻常的日用中,道教的立德度人是十分谦虚、随顺的;比起言传宣教,道教更提倡身体力行的不言之教。老君爷提出了和光同尘的修行理念,他还谦逊地说:“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葛洪祖师提出了“外儒内道”“立善成仙”的理念受到了后世玄门中人的推崇。而这些理念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仍要求我们以一种由内而外谦虚态度去认真践行,因为在大道理充斥人耳的境况下,行动比语言更有力量。

道经记载中告诉我们,盛德之人对待万事万物都能比较自在自如,心神澄清而不失其道。无论是静好岁月,还是骤雨疾风,都能够“常应常静”。今天的我们多数人还没达到这样的境界,但我们可以心向往之。以大道的信仰为支撑,内以澄心修己,外以立德度人,在现实的不断磨砺中,达成内修外行的平衡。在这样的状态下,我们才能从现实的繁琐与利诱中解脱出来,才能进一步内澄其心、外立其德,向着心中的大道不断前行。

最后,祝愿大家修真有份,进道无魔,福生无量天尊!

 

作者简介:高元阳道长,乾道,2010年入道全真南无派,2014年以来常住房山区圣莲山真武庙,中国道教学院研究生学历。现任北京市房山区青联委员,圣莲山真武庙庙管会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