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心圆满 外德充盈——内以虚为妙,日以实为用

来源:北京道协

尊敬的各位领导:

慈悲,十方道友慈悲。末学夏京来自北京居庸关都城隍庙。

今天,能够在这里参加玄门讲经活动,感到特别荣幸。末学要讲的是近年来自己修习《太上老君说内日用妙经》这部经典的一点感悟。

在熟悉经典前,末学先做个题解。“太上老君”是我们道教徒万法之宗师,是无上师宝。“太”为“大”之意,“上”为“尊”之意,高真莫先,众圣共尊。“太上”是道门最为神圣而崇高的称呼,惟有老君能够享有这一尊称。老即寿,君是尊号,道清德极,所以称为君。说明老君为万圣之祖,真神之宗。宇宙万物,皆因老君所制,故为宗祖也。何谓之“内日用妙经”?内指的是内修,日指的是日行。也就是内以“虚”为妙,日以“实”为用。而道离不开日用。子午卯酉,行住坐卧,时刻不忘积功累行,诚念修持经文,才能空其性,虚其心。渐而逐步进入修道的门径。

修内即是修心,修外即是修德。我们道教不仅主张修炼精炁,以致形神俱妙,同时十分强调要提高自我的行为准则。一性一命,贯穿始终。张宇初天师在《道门十规》中说:“近世以禅为性宗,道为命宗,全真为性命双修,正一则惟习科教。孰知学道之本,非性命二事而何?虽科教之设,亦惟性命之学而己。若夫修己利人,济幽度显,非性命二事何?”可见,道不分正一全真,修炼内功外行,以达性命双全,是我们道教修炼的核心。说到这里,就和我们的《太上老君日用妙经》离不开关系了。在此经中,老君法语玄奥,阐述先天。于内篇告诉我们如何自我修炼;于外篇教导我们对外应事的行为准则。内为体,外为用。当听从了老君的教诲,达到此境地,自然身心升华,超脱幻化,了悟生死。

作为道教徒,我们应该进一步明晓“内”之深义。《太霄琅书经》云:“人行大道,号为道士。”《南华真经》也讲:“古之至人,先存诸己,而后存诸人。”意思是真正的修道之士,应先反观内修,待内心澄明,方能与天合德,普化十方。此正所谓“正己化人”。正己为“内”,是一个人道德涵养、修养上长年累月的积淀,不断锤炼之后的自我行为的驾驭;化人为“外”,是日用的举止行为,外在的表现。修内而炼外,才能“宇泰定者,发乎天光”,不至空洞且徒有其表,也只有这样,方能行大道,才算得上“以道为士”的道士。太上老君在《内日用妙经》中教导我们的,就是如何从一个凡夫修养成为一个有道之士,也就是先修内功而后加以日用的过程。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把握“内修”之道,澄化内心,参悟神仙之境呢?老君在《内日用妙经》中提供了修行的次第与具体方法。

首先,老君在经中云:“夫日用者,饮食则定,禁口独坐,莫起一念,万事俱忘,存神定意,口唇相粘,牙齿相着,眼不视物,耳不听声,一心内守,调息绵绵”。我们可知,老君教导我们,欲炼己存心,需先于平常生活饮食坐卧中,规范自己,进一步一心内守,调息绵绵,十二时中,坚持不辍,方可乘入法船,期达彼岸。老君在经中云:“灵台无物为之清,一念不起为之静。”《清静经》亦云:“人能长清静,天地悉皆归”。我们看历代祖师证道成仙的修行经历,皆离不开心的“真清真静”。可见,“清静”二字,可谓我们修行上贯穿始终的第一要义。也只有做到真正的内心“清静”,我们本来面目才能显现。假设我们人是一杯浊水,几经搅动,无有停歇,到底成浊。而如果把它置于桌上,安静不去触碰,那么其浊物就会很快沉淀,水就会变得清明。“清静”了,心能不触不懂,先天的“元始”之性才不会耗费,内心澄清,元神凝结,终复归自然。接着,老君告诉了我们修炼的原理,从人的“神”、“气”角度,阐明要义。经云:“身是炁之宅,心是神之舍。意行则神行,神行则炁散;意住则神住,神住则气聚。”意思是说,身体是先天道炁的宅舍,心是先天元神的载体,人的后天意识动了,先天元神就会跟着动,思想杂乱,元神与道炁就会耗散;思想静止,涤除玄览,元神与道炁才会恢复本来面目,凝结归一。其中,元神与道炁,为先天的范畴。王重阳祖师语马丹阳:“父母未生前,五行不到处。”即是此状态。而人的思想杂乱,先天道炁就会转化成后天的神识,先天不断耗散,便入九幽。吕祖在《太乙金华宗旨》中,就阐明了先后天的区分,将人的神识,也就是我们所谓的意识分为先天的元神与后天的识神。其中元神为魂,日在目,夜在肝,使人升清;识神为魄,为三尸之体,其在肺,欲人早亡。“身中有魄焉,魄附识而用,识依魄而生。魄阴也,识之体也,识不断,则生生世世,魄之变形易质无已也。惟有魂,神之所藏也。”因此,吕祖教人运用“回光”之法,炼阴为阳,借后天反先天,寻回的本来面目。当我们明白了“神气”之理,在内修中,便会出现种种玄妙内景。经中云:“五行真气,结成刀圭,自然身中有声,行处坐卧,常觉身体如风之行,腹内如雷之鸣。冲和气透,醍醐灌顶,自饮刀圭,耳听仙音,无弦之曲,不抚而自声、不鼓而自鸣。”这些内景,都是合乎自然而发,不可寻他,不可避他,即是有之,亦不执它。反之,有可能步入旁门。总之,只要我们把握老君的内心“清静”核心,明达“神气”之理,于十二时中,时时提点,便会七宝不散。炼就九转,结成大丹,日月同明,了离生死。

历史上很多道门祖师都在性命双修上下足了功夫,如宋代紫阳真人张伯端,不仅著有《悟真篇》留给后人,自己在道家修炼上也开内丹派南宗先河。

道门野史上曾经记载了一个张真人以性命双修与人斗法获胜的小故事。

北宋年间,张伯端真人丹道修炼有成,名声在外,便常常会有人来以学习探讨之名行比较切磋之实。

这天,有个以其他法门修炼的修者,自以为已经能入定出神,数百里开外也能顷刻抵达,便找到张真人。两人一番言谈,颇有惺惺相惜之意。正逢南方琼花盛开时节,两人雅志契合下,便相约入定神游扬州观赏琼花。于是,二人同处静室,相对瞑目,出神而游。张真人入定出神,抵达扬州后,发现此人早已在扬州观赏琼花,可见其神游之速极快。不一会,两人收功返回,此人便不免调侃张真人入定出神太慢,张真人笑而不语,却从手中拈出一朵琼花来,这人见后,自愧不如。对此,张伯端真人这样评述:我金丹大道,性命双修。是故聚则成形,散则成气,所至之地,真神见形,谓之阳神。彼(指该修者)之所修,欲速见功,不复修命,直修性宗,故所至之地,人见无复形影,谓之阴神。可见,心的“澄清”是贯穿性命修炼的,亦是我们修道立德,积功累行的根本。

因此,我们学习祖师的经典,就是要学习祖师的心法,澄清内心,更加坚定自己的“内修”之路。

我们明白了“内修澄心”的重要,那么我们怎样在日常行为准则上做好“外行”呢?可以看到在《太上老君外日用妙经》中更注重我们个人的行为举止、言语表情,为人处世,作为立德的表现。《太上老君外日用妙经》,总共只有141个字。原文为“敬天地,重日月。惧国法,依王道,孝父母。上谦让,下和睦。好事行,恶事止。成人学,破人断。高知危,满知溢。静常安,俭常足。慎无忧,忍无辱。去奢华,务真实。掩人非,扬人德。行方便,和邻里。亲贤善,远声色。贫守分,富施惠。行平等,休倚势。长克己,莫嫉妬。少悭贪,除狡猾。逢冤解,积人行。许不违,话有信。念孤寡,济贫困。救危难,积阴德。行慈惠,休杀生。听忠言,莫欺心。依此行,可超升。”其中字里之中。浓缩了人在世间应该做到的立德的行为规范。

道离不开日用,言“外”,乃是于世立德,积功累行之法。我们修道人需行人道,人道不修,何以成仙。

不仅如此,做好“外行”,更是能辅助我们的内功修炼。道祖老子视俭为固躬养身之宝。平时要防微杜渐。慎其小,则无忧。圣人无过,在于常搜小过。圣人不建功,而常成功。凡人平时无忧,忧患到时,如房屋颓塌,就已无力济拔了。名不可恒存,利不可长保,权不可大于天,身不可不朽。止于可止,常行于中。这些行为,都是合乎天道,倘若学人自勉,必外为以至内。如此内功外行齐备,方可超凡入圣,出入太玄了。故做好立德功夫,也可与澄心内修相辅相成。

新时代下,我们道教徒,应把握时代命脉,将祖师的教诲好好地继承下去,明道立德,正己澄心,内以虚为妙,日以实为用。并将自我的能量投入到国家命运上去,服务信教群众,更好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我的讲经到此结束,如有欠缺,望诸位高道大德,同修道友予以指正。末学稽首,至心称念,大道无量,不可思议功德。

作者简介:夏三京道长,乾道,师承正一天师派。出生于1995年,祖籍江苏南通,2013年于北京城隍庙入道,毕业于中国道教学院2016级经义本科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