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想当年老子讲道——老子《道德经》的问世

来源:北京市道协

各位,现在就让我们一道走近2500多年前的老子,分享其《道德经》中的智慧。关于老子,今天我不从宗教的层面来介绍,我想以《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的记载来介绍:

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

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为方便大家理解,我们使用其译文:

孔子去了周地,要向老子请教礼的问题。老子说:“你所说的礼,倡导它的人和骨头都已经腐烂了,只有他的言论还在。且君子生逢其时就驾着车出去做官,生不逢时,就像蓬草一样随风飘转。我听说,善于经商的人把货物隐藏起来,好像什么东西也没有,君子具有高尚的品德,容貌看起来却像愚钝的人。去掉您的骄气和过多的欲望,还有情态神色和过份的志向,这些对于您自身都是没有好处的。我能告诉您的,就这些罢了。”孔子离去以后,对弟子说:“鸟,我知道它能飞;鱼,我知道它能游;兽,我知道它能跑。会跑的可以用网去捕它,会游的可以用丝线去钓它,会飞的可以用箭去射它。至于龙,就不是我所能知道的了,它是乘风驾云而飞腾升天的。我今天见到的老子,就如同龙一样吧!”

孔子问礼于老子(资料图)

司马迁在《史记》里记载了孔子问礼于老子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其中,有两句话对我们的人生有很大的指导作用,这两句话是:“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什么意思?我换成孔圣人的发扬者亚圣孟子的一句话,就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接下来,我们来谈《道德经》是在何时、何地、何种情况下问世的?

关于《道德经》的问世有两种说法。我首先介绍大多数人比较熟悉的一种说法,当然我也不反对这种说法。在此,我们引用《史记?老子韩非列传》里面的记载:

         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

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

言道德之意五千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为方便大家理解,我们使用其译文:

老子研究道德学问,他的学说以隐匿声迹,不求闻达为宗旨。他在周都住了很久,见周朝衰微了,于是就离开周都。

到了函谷关,关令尹喜对他说:“您就要隐居了,强烈地请求您为我们写一本书吧。”于是老子就撰写了本书,分上下两篇,阐述了道德的本意,共五千多字,然后才离去,没有人知道他的下落。

“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资料图)

通过这一段记载,我们可以了解老子当年讲《道德经》的有关情况。

如果有一天,本人到了函谷关,一定和许多人一样,会想起司马迁《史记》中关于当年老子在此传道的记载,本人将创作一首诗,题为《拜谒函谷关》,其内容只需如实道来:

紫气东来满函关,圣人留下道德言。

不知行踪何处隐?妙音回荡数千年。

这一首诗就是我的想象,有点像当年范仲淹写《岳阳楼记》时,他并没有到过岳阳楼,只是滕子京画了一个岳阳楼的草图给他看。

其实,这首诗是我今年11月18日上午在参访道教圣地——终南山古楼观说经台之后返程途中写的。

为了这一次讲座,我亲临当年老子传道的地方以获得灵感。所以,今后大家如果要写《遥想当年老子讲道》这本书的话,建议到两个地方看一看,一个是函谷关,一个是现在的楼观台道观。楼观台道观主体建筑的所在地就是当年老子传道的说经台。

当时,我怀着朝圣的心情,来到了终南山楼观台道观,慢步在当年老子传道的说经台,遥想当年老子讲道的情形,于是感赋一首,题为《拜谒终南山古楼观说经台》:

紫气东来出函关,老君慈悯说玄言。

不知仙踪何处隐?妙音回荡数千年。

关于《道德经》问世的另一种说法是什么呢?与刚才所提到的楼观台道观,也就是当年的说经台有关。现在的楼观台道观最前面的牌楼上有六个字,“终南山古楼观”。这种说法,我引用的是《楼观本记》这本书:

尹喜为函谷关关令时,见东方有紫气西迈,知有圣人将至。不久老子

驾青牛薄板车至函谷关,迎入官舍,北面师事之。居百日,尹喜以疾辞官,

复迎老子归楼观本宅,斋戒问道,并请老子著书,以惠后世。于是老子乃

著道德五千言以授之。老子遂去,不知所终。 之后,尹喜乃弃绝人事,

按老子所授经法,精修至道,三年后,悉臻其妙。乃著《关尹子》九篇,

发挥道德二经。

此时,大家就知道了东航在这里虽说是遥想,但也是有依据的。《楼观本记》中所讲的“紫气东来”的典故在神州大地可谓家喻户晓。讲的是当年函谷关的关令尹喜,在现在的函谷关瞻紫楼,看到东方紫气缓缓向西移动,便知道一定有圣人将至,就命自己的属下清扫街道,以迎接圣人的到来。果然,不久一位白发长者骑着青牛来到关前,关令尹喜忙下楼迎接,然后把老人家请到函谷关内,迎入官舍,让老人家坐在正北方,自己给老子三叩首,拜老子为师。

在函谷关,老子讲道没有?答案是肯定的。正因为老子在那里讲了道,尹喜就深深地知道老子太有道了。因此,尹喜在人生的道路上要做出一个重要抉择:我是继续在这里做官呢?还是去学道呢?尹喜毅然地选择了后者,于是写了辞职报告,决定告老还乡。这样就把老子请到了他住的地方——终南山古楼观,斋戒问道。为了表达对老子的尊敬,不是让老子在自己的小茅庵里讲道,而是在其南边的山岗上面筑台而恭请老子讲道。为什么那里不叫“讲经台”而叫“说经台”呢?大家也要去思考。这些记载在我们遥想的时候,都要我们去思索。我的理解是,“说经台”中的“说经”,就是对在函谷关时所讲的“道”(也就是《道德经》第一至三章内容)的解说。

上面,我们谈了《道德经》问世的两种说法。在我看来,人们不要一味地说《道德经》就是在函谷关或者就是在古楼观说经台写的。

现在,请大家欣赏这幅《老子出关图》,并请大家浏览此图两旁的对联,上联是“此去函关八百里”,下联是“今传圣典五千言”。由此可见,《楼观本记》中所记载的关于老子在说经台说经之事是深入人心的。

老子出关 (资料图)

接下来我们分享当代的一个佳话,提提精神,这也是说明老子在楼观留下五千言是有依据的。当年,也就是上世纪90年代末,原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率部分全国政协委员到陕西考察。一天来到了楼观台道观。该道观住持是当时的全国政协委员任法融道长。任道长喜爱书法,也知道李瑞环主席书法造诣很深,于是请求题字:“李主席,请您给我们留下墨宝。”李瑞环主席风趣地说:“当年老子已经在这里留下了五千言,我还能留下什么呢?”我引用的这个当代佳话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说明今日的楼观台道观、当年的说经台是当年老子留下《道德经》五千言的地方,这已经在人们心目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广为人知。

总而言之,东航的观点是函谷关和古楼观说经台皆为老子讲道之地。刚才,我和大家分享了本人的两首诗,对照一下,其中只有八个字不同,而所述之事是相同的。我要表达的意思就是,函谷关和古楼观说经台皆为老子讲道之地。有人认为《道德经》是在函谷关留下的,其依据是《史记》的记载。尹喜迎候老子到函谷关,行以师礼,恳求老子为其著书,老子便在此写下了《道德经》五千言。为了纪念这件事,后人便在老子著经的地方修筑了太初宫,是一座道观。太初宫,在函谷关东城门右侧。有人认为《道德经》是在古楼观说经台留下来的,其依据是《楼观本记》的记载。我们今天遥想、遐思,是游离于学术和传说之间,但我们的中心目的是弘扬老子的思想,为当今的人类社会服务。

各位:东航认为当年老子传道的方式是口述,而不是书写。

大家就奇怪了,说东航也太能想象了,《史记》里不是说“写下道德经”吗?你怎么说是讲道呢?但大家可以想像,老子急于要过关,出关以后要继续西行的,老子压根儿不想留下什么著作,尽管尹喜特别强烈的期待,也绝对不会直接端上笔、墨、砚以及当时书写用的竹简,递给老子说:“圣人请您写吧。”那不成了一个学生为老师布置作业了吗?不会的!根据《史记》记载,那个时候老子的年龄是多少呢?有两种说法,或曰160余岁,或曰200余岁。大家不妨想一想,谁会忍心让一个一两百岁的人去写作呢?因此,当年老子传道的方式是口述,而不是书写。

本文作者:周高德道长  单位:中国道教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