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想当年老子讲道》系列:第二章

来源:北京市道协

讲道地点:函谷关

讲道内容:《道德经》第二章

讲道方式:(主动性地)口授

听道人员:关令尹喜及属下

请看《道德经》第二章经文: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几天后的一天早晨,尹喜早早地来到上次老子讲道的地方,清扫地面……

吃过早饭,老子在尹喜及其属下的簇拥下,再次来到了函谷关的那处空地上,为大家讲道。

待老子坐定,尹喜亲自为老子敬献茶水,然后率领属下一起向老子行作揖礼……

礼毕。关令尹喜上前半步,拱着手对老子说:“圣人慈悲!上次您给弟子讲了作为‘天地之始’、‘万物之母’的‘道’,今日恳请圣人继续不吝赐教。”

老子喝了一口清茶,然后笑着对坐在自己身边的尹喜说:“尹喜啊,你看……”老子指着对面的两个小伙子问:“你的这两位年轻属下标致吧?”

“标致。”尹喜回答道。

“比较而言,哪位更标致些?”

尹喜笑了……众人笑了……

这时,老子示意尹喜记录……

老子说道:“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尹喜等人望着老子……

老子又问尹喜:“这两位年青人善良吧?”

“善良。”尹喜回答道。

“比较而言,哪位更善良些?”

尹喜笑了……众人笑了……

这时,老子示意尹喜记录……

老子说道:“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尹喜等人听后,望着老子……

各位:老子告诉人们:天底下的人,凡是认为美好的事物之所以是美好的,这是因为觉得(或认为)与之相比较的另一事物显得丑陋的缘故;凡是认为善良的行为之所以是善良的,这是因为觉得(或认为)与之相比较的另一行为显得不良的缘故。

老子接着说道:“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尹喜等人听后,望着老子……

这时,老子用左手拿着一根约五寸长的木棍,用右手拿着一根约三寸长的木棍,问尹喜等人:“请问哪只手上拿的木棍长,哪只手上拿的木棍短呀?”

大家笑着回答道:“圣人左手上拿的木棍长,右手上拿的木棍短。”

这时,老子将右手上的木棍放下,换上一根约一尺长的木棍,然后问大家:“现在呢?”

大家笑着回答道:“现在圣人右手上拿的木棍长,左手上拿的木棍短。”

这时,只见老子放下右手上的木棍,挥着左手上的木棍问道:“这根木棍是长呀,还是短呀?”

在众人中,有的说长,在的说短,有点不吱声……

老子笑了……

各位:这一段话,是老子从美与丑、善与恶的对立情形中,引申出普遍的矛盾对立统一规律。指出:所以,有和无因客观存在与否而相互产生;难和易因客观存在或主观意识有别而相互形成;长和短因相互比较而映衬;高和下因存在差异而相互显现;音和声因相互作用而和谐;前和后因相互行随而发生联系。

各位:上面的这些话,是讲什么呢?是讲“天道”。“天道”,用通俗的话讲是自然的规律,用现代哲学语言来讲是矛盾对立统一规律。老子指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有自己的对立面,对立的矛盾双方互相依存(失去其中的一方,另一方也将随之失去)并互相补充、互相作用、互相联系、互相转化。一言以蔽之,即矛盾的双方既对立又统一。

上面,用“长短相形”的举例,就是讲对立的矛盾双方互相依存,失去其中的一方,另一方也将随之失去。其他,如:经文里的“高下相盈”是讲矛盾双方的互相补充;“音声相和”是讲互相作用;“前后相随”是讲互相联系、互相转化。当然讲到互相转化的时候,大家最熟悉的是五十八章中的“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后世道家将其“天道”用象征符号“太极图”(全称阴阳鱼太极图)来表示。

老子见尹喜等人听的兴趣很浓,于是接着讲道:“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尹喜等人听后,望着老子……

老子继续说道:“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尹喜等人听后,望着老子……

各位:从“是以圣人处无事之事”到“是以不去”是第二章的下半部分,老子论述“圣人”的行为准则,旨在教人做到“无为”。在本章中指出了其根本的做法,即像“道”那样——对万物顺其自然而不干涉;对已经发生的有功利的事情而不占有、不图报、不居功。“无为”,是老子提倡的一种人类活动的重要原则。“圣人”的行为准则即“圣人之道”(简言之人道),即人类社会所遵循的最高的生活准则。

我原来也和好多人一样,读了整部《道德经》也把握不了圣人之道,因为在整部《道德经》中,“圣人”一词出现过30多次。《道德经》中最高的行事准则是什么我也不太清楚。因为《道德经》五千言字字珠玑。后来,在研习《道德经》过程中,当我们把《道德经》第一、二、三章定为总论(或曰总纲)时,才知道老子教导我们的最高的生活准则就是“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这两句话有一个联系,“无为”是老子提倡的一种人类活动的重要原则。“不言”是“无为”的体现。这两句话很有意思。人来到世界上有两件事是必须的,一是做事,一是说话。老子告诉人们应该怎样去一言一行?行,“处无为之事”。言,“行不言之教”。我们不得不从内心发出惊叹,有谁能把人类的最高生活准则用短短的十个字概括呢!?

第二章从“万物作焉而不辞”到最后,是对“无为”和“不言”的阐释。

当我们读到“万物作焉而不辞”的时候,就知道了“无为”的第一层含义。“万物作焉而不辞”,是讲“天地之始”“万物之母”“众妙之门”的“道”在化生万物之后,任凭万物自然兴起而不加以干涉。这里的“不辞”要和“不言”联系起来,“不辞”即不言辞,就是不干涉的意思。在这里,我们只需要用一句现代人听得懂的话来归纳“无为”的第一层含义:顺其自然不妄为。

第二层含义是什么呢?请继续读经文:“(道)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谁说“无为”是无所作为?老子讲得清清楚楚:“道”化生万物而不据为己有,对万物有所施为而不恃望其报,功业成就而不居功自傲。从这几句话中,我们就可以归纳出“无为”的第二层含义。我是这么概括的:无私心而为。“道”不占有、不图报、不居功,完全无私心。

从“无为”的这两层含义,尤其是从第一层含义里,我们还可以引申出第三层含义,即:不当做的事情(或时候)不做。譬如,老子教人“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22章)。当我们读到《道德经》最后一句时,老子教导人们要效仿圣人而做到“为而不争”。

我们不是要讲《道德经》对当今人类社会的影响吗?现在我再举一例,伟大领袖毛主席和中国共产党人其立党执政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与老子“无为”的思想相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大家说是不是无私心而为!

“不言”的含义也有三个方面。第一,不妄言。用《道德经》里面的语言来表述,就是第二十七章的“善言”。第二,不多言。就是第二十三章开头的“希言”。“希”是一个通假字,稀,是少的意思。第三,不轻言。就是第十七章里面的“贵言”。

各位:东航由“不言”联想到了一句古诗:“润物细无声”。这句诗出自杜甫的《春夜喜雨》,诗云:“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润物细无声”,现在多用来形容教育者使受教育者在潜移默化中受教育、受熏陶。

各位:请大家想一想,还有哪些成语或名句与“不言”相关呢?譬如:“桃李不言,下自成溪”;“花开无声自飘香”啊!自然界总是给人以启示。

各位:关于“圣人”。庄子《南华经·天运》中云:“世疑之,稽于圣人。圣者也,达于情而遂于命也。”世人疑惑,可以求验于圣人。所谓圣,就是通达万物情性而顺其自然。

各位:第一章仅59个字,第二章是88个字,一共140多个字,老子就将大道、天道、人道进行了高度凝练的论述。古今中外能将大道、天道、人道仅用百余字进行高度凝练论述的只有一人,这就是老子。因此,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美国《时代》周刊推选人类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十位作家,老子被名列首位。伟大的老子,无愧这一至上荣誉!

东航感赋:

对立统一天道恒,

善者生存法圣人。

处事无为合大道,

行教不言胜有声。

(作者周高德道长,系中国道教协会副秘书长,转载请注明作者和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