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想当年老子讲道》系列:第四章

来源:北京市道协

讲道地点:古楼观说经台

讲道内容:《道德经》第四章

讲道方式:(被动性地)答问

听道人员:尹喜及其他好道者

请看《道德经》第四章经文: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一日清晨,霞光万道……

吃过早饭,尹喜搀扶着满面红光的老子走向楼南高岗……

这里准备了茶几、坐垫……

待老子坐定后,尹喜为老子敬献清茶,然后向老子行作揖礼。老子微笑着示意尹喜坐下。

尹喜坐下后,拱着手向老子求教:“圣人慈悲!您老人家在函谷关时给弟子讲了大道、天道和人道,以及道的运用。可惜弟子愚钝,多有不明之处,今弟子于此台上叩问于您。”

        老子回答道:“善哉!善哉!”

尹喜问:“圣人,您老人家在函谷关给我们讲大道的时候,讲‘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之后,接着讲‘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对于这个‘无’,也就是无法感知,弟子不大明白,请您开示。”

这时,老子将杯中的茶一饮而尽,然后将杯子翻转示意尹喜观之……

过了一会儿,老子问尹喜:“杯子里有什么呀?”

尹喜回答道:“什么也没有呢,是空的!”

这时,老子从容地说:“道,冲也。”

“圣人慈悲!弟子明白了。”尹喜恍然大悟:“原来说‘道’无法感知,是由于它虚空无形啊。”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资料图)

各位:这个“冲”,其繁体为“沖”(三点水加一个中),它有动词的含义。现在我们说“冲一杯咖啡”,是动词。它还有一个含义,水放在容器的中央,取其“虚空”的意思。“无名天地之始”的“无”就表明“道”是虚空无形之体。因此,一个虚无之体的“道”,自然无法感知。《道德经》开篇讲“道可道,非常道”,正是因为“道”虚空无形而无法感知的缘故。

老子点头后说道:“道冲,而用之或不盈。”“道”虚空无形,为虚无之体,然而它的作用却无法估量、不会穷尽。

尹喜听后,一面拱手一面问道:“那有什么办法能帮肋我们去想象呢?”

片刻,老子回答道:“渊兮。”老子要以此来告诉尹喜,当你来到深水潭边,看到深不可识的深水潭时,你就可以去想象“道”了……

这时,尹喜立刻想起了前几天陪老子到楼观周围观景时看到的深水潭……

老子接着说道:“渊兮,似万物之宗。”(“道”)深不可识啊!(它)好像是万物的祖宗一样。

“渊兮,似万物之宗。”(资料图)

各位:我们怎么理解这句经文,东航建议大家“逐章分享”的时候,要“牢记总纲”。原来,这句经文与第一章中的“无名天地之始”本质上是一个意思,所不同者,此处既形象(“渊”)又婉转(“似”)。

过了一会儿,尹喜问道:“这个如渊的道,对我们人生有何启示意义呢?”

老子劝诫世人,应该效法“道”的深藏不露而做到:“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磨损其锐角而不露锋芒,调解其纠纷而与世无争。含敛其光芒而韬光养晦,混同其尘世而打成一片。

尹喜认真地聆听老子讲道,对于听懂的便点头示意……

各位:上面这几句经文亦见于《道德经》第五十六章,因此有人认为这是第五十六章错简重出。如果把这几句经文去掉,这一章读起来似乎很流畅,但总觉得有些不妥。怎么办?我想起了我的师爷在给我们讲《道德经》的时候,说过的一句话——“讲道不离身”,要求把《道德经》中的思想和我们的人生联系起来。如果把这12个字去掉,这一章它对我们的人生就没有多少意义了。“渊兮”是形容“道”深不可识。既然“道”是深不可识,那么作为社会中的人,应该怎么效法呢?“道”是“无为”的,我们在生活中应该怎么去践行呢?于是就出现了这几句经文。因此,东航以为应当保留。

所以,我们读每一章时,都要牢记总纲,看看是不是与“无为”联系在一起的,换言之看看体现“无为”的思想没有。其实我们只要记住这12个字,我们就一生平安了。平安生存,这点很重要。以前我每次与大家分享《道德经》的时候,都会讲到:从老子的《道德经》中,我们可以获得如何平安生存并达到人生理想境界的智慧。

尹喜接着问了一个有趣的问题:“圣人,您老人家讲‘道’是‘万物之母’,那么‘道’是谁之子呢?”

老子笑了……然后诙谐幽默地说:“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其意思说:“道”像深水潭一样而深不可识,我只能说它或许存在。因此,我不知晓“道”是谁的孩子,好像在天帝之前就已经“有”它了。

尹喜听后,觉得明白些了……

“慢慢悟吧!”老子对尹喜说:“我们休息几天,再次到那个深水潭去看看……”

“好的!”尹喜立刻回答。他担心老子受累,便说道:“您老人家就在屋里休息,我去……”

老子说:“走走路,强其骨啊!”

这时,尹喜很快想到了老子在函谷关讲道时说过“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不知不觉,已近中午。尹喜对老子说:“圣人慈悲!现在我们就去‘实其腹’吧!”

这时,两人相视而会心一笑,然后一道回楼观……

各位:老子为什么用这样不肯定的语气来描述“道”呢?因为“道”为虚无之体,渊深莫测(“渊兮”)、幽隐无形(“湛兮”),人们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只能依赖于意识去感知它。这就犹如我们站在深水潭边,看不到底,只能猜想它一定是有底的。这就犹如我们站在一棵大树前,我们只能知道地面之下是大树的根,然而我们却很难知道它的根有多深,是什么样子的。何况虚空无形的“道”呢?!

唐代高道吴筠在《玄纲论》中说:“道者何也?虚无之系,造化之根,神明之本,天地之元。”此言在本章中能够找到依据。老子说“道冲”,因此吴筠才说“道”为“虚无之系”;老子说“道”好像是“万物之宗”,因此吴筠才说“道”为“天地之元”;老子说“道”好像是“帝之先”,因此吴筠才说“道”为“神明之本”。总之,“道”为“造化之根”,既生万物又生天帝。

各位:东航在前面讲过,《道德经》每一章都在论“道”,其“德”蕴含其中。何谓“德”?其含义主要有三:其一、“德”是“道”的作用;其二、“德”是“道”的特性;其三、“德”是“道”的特性的体现。

关于“道”的特性,古圣今贤通过研习《道德经》,归纳“道”具有十大特性,这就是虚无、清静、自然、无为、纯粹、素朴、平易、恬淡、柔弱、不争等特性(或称体性、或称本性、或称属性、或称德性)。“道”的特性,简言之即“道”性。“道”性即是“德”。

在本章,老子论述了道的“虚无”特性,此即“道”之“德”。老子说:“道冲,而用之或不盈”。“道冲”,就是讲“道”虚空无形。因此,道教中人谈到“道”时,有“道以虚无为体”的说法。 “道”虽然为虚无之体,但它的作用却无穷无尽。老子于第四章中指出:“道”是万物的根本(“渊兮,似万物之宗”),且“象帝之先”而存在。因此,唐代高道吴筠于《玄纲论》中说:“道者,何也?虚无之系,造化之根,神明之本,天地之元。”

总之,“虚无是大道的本体常态,一切形象世界都是从虚无中化生出来的”。(任法融《道德经释义》,东方出版社,2009年4月版,第303页。)正如老子所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40章)。他老人家并告诉我们“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16章)”,即万物复归于虚无。而虚无的状态同时也是清静的状态。所以,老子教人“致虚极,守静笃”(16章)。

东航感赋:

道冲用之或不盈,象帝之先万物宗。

渊湛莫测应效法,挫锐解纷和光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