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丹略说

来源:北京市道教协会

《列仙传》中,载有女子成仙之事,如毛女服食松叶、女丸交接养性、钩翼夫人尸解、弄玉随夫乘凤等,既反映了早期道教成仙观念,也反映了女性可以修学成仙的思想。汉魏间,也有修学道法的女性,如三张夫人等。晋代,有著名高道魏华存(251~334)。葛洪《神仙传》记载了太阳女、太阴女、樊夫人、程伟妻、东陵圣母等女仙。唐末杜光庭《墉城集仙录》收录了汉魏以来的三十八位女神女仙事迹,宋代《太平广记》等书中也收有女神女仙故事。元代赵道一《历代神仙通鉴后集》记有一百二十位女神仙事迹,可谓洋洋大观了。

宋代以前的女仙,大都是修学服食、气法、养性、存思、守静、咒禁、金丹等方法。因男女身心差异,阴阳观念影响等,女子修仙就有与男女不同的一些说法。如隋代之前成书的《清灵真人裴君传》所载男女共修合气术之法:

初以甲子上旬直开除之日为始,以生气之时,夜半之后,勿以大醉大饱,身体不精,皆生疾病也。当精思远念,于是男女可行长生之道。其法要秘,非贤勿传。使男女并取生气,含养精血,此非外法专采阴益阳也。若行之如法,则气液云行,精醴凝和,不期老少,之皆返童矣。凡入靖,先须忘形忘物,然后叩齿七通,而咒曰:“白元金精,五华敷生,中央黄老君,和魂摄精,皇上太精,凝液骨灵,无上太真,六气内缠,上精玄老,还神补脑,使我合会,炼胎守宝。”祝毕,男子守肾固精,炼炁从夹脊溯上泥丸,号曰还元。女子守心养神,炼火不动,以两乳炁下肾夹脊上行。亦到泥丸,号曰化真。养之丹扃,百日通灵,若久久行之,自然成真,长生住世不死之道也。

此法先须摄养得法,忘形忘物,保持静心,然后诵咒,暗示还神补脑。再后使男女并取生气,含养精血,男子守肾,炼精炁从夹脊上朝泥丸,女子守心,从两乳引炁至肾,之后才从夹脊至泥丸。这是所谓男女俱仙之道,非是外法专采补之术。在唐代胎息法中则有更进一步的说明,所谓“若胎息道成,精炁有主,故使男子茎中无聚精,妇人脐中不结婴。虽有情欲,终不能与神争也。是谓胎息之真,反精为神” 。其中所说女子守心(乳),便是基于男精女血之论的因生理不同而有的炼法。

宋金时,上品丹法兴盛,如曹文逸、孙不二所行。曹文逸《灵源大道歌》说:“神是性兮气是命,神不外驰气自定……混合为一复忘一,可与元化同出没……专气致柔神久留,往来真息自悠悠。绵绵迤逦归元命,不汲灵泉常自流。三万六千为大功,阴阳节候在其中。蒸融关脉变筋骨,处处光明无不通。” 以简明的真息(命)照体(性)立论,并阐述其变化,未涉及过多的理论与工夫层次。孙不二丹法,如其《卜算子》词云:“握固披衣候,水火频交媾。万道霞光海底生,一撞三关透。仙乐频频奏,常饮醍醐酒。妙药都无顷刻问,九转丹砂就。” 又如马丹阳《渔家傲?赠孙姑》说:“奉劝孙姑修大道,时时只把心田扫。杀了三尸并六耗。无烦恼,常清常净知玄奥。休问异名炉与灶,冲和上下通颠倒。铅汞自然成至宝。非常好,霞光簇捧归蓬岛。” 显然也是以神气性命立论。因为上品丹法中并不强调男女身心的不同,而是强调先天神气的运用,所以基于女性生理的丹法并不突出。只有少量文献中才提到,如《道枢?崇真篇》说:“女子专意不离乳房之中、浮皮之内,旬岁补满真气,其功与男子同焉。” 其说大约还是《清灵真人裴君传》所说女子守心养神,以两乳炁下肾夹脊上行到泥丸功法的延续。

宋元间,同样基于男女女赤、男精女血之论,丹法有了斩赤龙之说,如宋末倪守约《金华赤松山志》载至乐先生盛旷“绍兴间(1131~1162)……内嫔传其斩赤龙之道” ,元代林辕《谷神篇》云:“男儿截白精化血,女子斩赤血化精。虽然未是蓬莱客,也号婴儿姹女名。” 明清后都沿用此说,如明代伍冲虚《仙佛合宗语录》说:“女子之经为生人之始,信亦为自修成仙佛之信。故女修者曰斩赤龙,为返经成炁,与男修返精成炁者同一理。” 明后期,还将《可惜许歌》扩充,加入“男子修成不漏精,女子修成不漏经(这两句伍冲虚已引)。精不漏兮身不朽,经不漏兮可长生”等句,托为许旌阳作(原托名许作的《灵剑子导引子午记》只有“男子关元无聚精,女子脐下不结婴”)。具体方法如明末卢丹亭《养真秘笈》(《广胎息经》抄本)云:“男精女血虽属渣滓,然先天之炁尽隐此中,设后世泄,则先天亦泄,所以闭此经路也……凡女真修炼者,亦先照前数息炼坐,坐得身中炁候通了,方于经期前一日子午时行功。至半夜时,披衣盘坐,两手握固,抱两胁,候射中升降数次,方用左路跟托住牝户谷道,咬牙努目,耸肩着力一提,想赤炁二道自子宫起,[透]尾闾,过三关,上泥丸,下舌根,注两乳。如此行之,直候身热方止。后用白熟绢帕纳入牝户,看比前月多少有无。再依前功运用,以散血气,免致病患。不过百日,自断矣。亦看前月是某日来,假如初一日来时,待初三日方斩一次,第二月再斩一次,第三月再斩一次,不过三个月,即止矣。先月斩尾,二月斩腰,三月斩头,此之谓斩赤龙也。” 按:从现代生理学得知,月经之血实质是子宫内膜崩溃脱落并伴随出血而已,虽然不能否定在月经前后可以行功,但其女血的基本理论却是错误的。

清代女丹书巨增,不少为乩笔所出,以所谓的“太阴炼形法”居多。其中孙不二《坤道功夫次第诗》 是冥合丹髓的上品丹法作品,金盖山所传女丹中尤有上乘之作。清末贺龙骧收录女丹编著《女丹合编》,今人盛克琦编著《女丹仙道》收录作品更为丰富。大体而言,传世女丹文献中有以曹文逸、孙不二为代表的上品丹法,有炼形斩赤龙的渐次工法(此中有各种良莠不齐的说法),还有金盖山所传上乘双修之法等。

这里略仅介绍孙不二乩降的丹道次第诗。其诗同样以神气性命立论,也属于上品之法,并吸收了明代以后从虚空接真阳的理论。

上品丹法男女节次相当,功夫效验则因男女体质之异而异。丹诗前三首,题名:收心、养气、行功。它是丹法的三个层次,按通俗的说法,第一收心是调心,第二养气是调息,第三行功是调身(炼形)。这里称作仙家三调,以别于佛教天台止观所说的三调。天台止观所说三调——调身、调息、调心是外修,仙家三调是内炼。在欲界定后,天台才说因细色(相当于精气)引生诸禅触,这相当于仙家调身(精气运化)。所以天台说的“粗住、细住、欲界定”只相当于仙家调心入静。

上品丹法以正念真意为主,以精气变化为宾(某些阶段也“饶他为主我为宾”),所炼即为元神元气元精——此三者在先天则浑然一体,于后天肉身中,方名为三,各有所指。粗略而言,元神为无念之念,富有灵觉。元神汨没则后天情欲、思虑之心主事。所以心死神方活,是为调心。元气为暖乐生机,职司运化,长养肌体(可以称之为生命能)。呼吸气通(呼吸提供氧气,承担了部分运化功能),则元气潜藏。所以息敛气才方生,是为调息。后天身之元精,喻之为药,为血肉之精华,能“修补”身体,返还青春——所谓“人老原来有药医”(从这个角度说,一部分元精与干细胞关系密切),其滋养物为“神水”“甘露”(它们也一并称被作元精)。其一分为生殖精华,情欲动则化为淫佚之精,淫佚之精动则元精消耗。所以身不可妄动,情不可妄发。心空气聚,方可炼化元精。元精化则可长生(“能固命”),是为调身。元气之运,元精之化,恐有偏颇,而元神又有调和导养之功。所以丹诗首先说收心。下面对前三诗略加解释。

第一收心:

吾身未有日,一炁已先存。似玉磨逾润,如今炼岂昏?

扫空生灭海,固守总持门。半黍虚灵处,融融火候温。

“一炁已先存”之炁乃先天祖炁,是性命一体之物。既至后天,则当磨炼以返其初。生灭海、总持门都是指心(前者为妄心,后者为真心),念念迁变谓之生灭,一灵常明谓之总持,故《性命圭旨》有语云“心要在腔子里,念不出总持门”。扫空之法,即如《心说》所谓“瞥起是病,不续是药。不怕念起,惟恐觉迟”,又如《规中指南》说“念起即觉,觉之即无”。固守之法,即坚持正念,保持“无念之念”的灵觉之心(即无思虑、无想像、无情绪干扰的空灵状态)。前者是袪邪,后者是扶正。如此,是谓调心凝神,或谓炼己。需要补充说明的是,调心的方法还有其他,如平素心念虚静凝定,但潜在的种子结习也还在,仍要化解。而每人身心不同、用功不同,达成“无念之念”功夫所需时间也不同,如非先天禀赋优良者或专修者,花三四十年时间也不为长。

近人释此“总持门”谓之玄关,实不得要领所在。下句所云之“半黍虚灵处”才有玄关的影子,即同尹真人“空洞无涯是玄关”之说,我们称之为玄关初影,是身心初作一分虚豁之景。融融,是说四体暖融融,神志乐融融。生灭海已空,其心自静,而后正念操持调息以养气。

第二养气:

本是无为始,何期落後天。一声才出口,三寸已司权。

况被尘劳耗,那堪疾病缠。子肥能益母,休道不回旋。

子是后天口鼻呼吸之气,母是先天炁(或说子母为神气)。先天炁落入母胎,化为精气,营卫胎身。既至出胎,后天呼吸司权。一段精气又被尘劳、疾病磨损,将何以长久?故施以返还之功,而回复本来面目。子肥,指后天呼吸微微风,谓之养气。益母,指引动先天橐籥功,谓之真息。真息,即内呼吸。内息既动,精气运化,升于脑后,外呼吸将逐渐停止。此是通过呼吸贯通脏腑以引动精气之功,谓之调息养气,或谓筑基。

此二段,是上品丹法的凝神调息之功,即心神静后,调息绵绵,而呼吸渐沉于小腹。口诀则如萧廷芝说“神气之入乎其根也,闭极则失于急,纵放则失于荡,惟使其绵绵续续,勿令间断矣。然后神久自凝,息久自定”。马丹阳更加强调的是心无事息自调,人问:“如何是调息?”他回答说:“调是作用,乃是自然定息也(此句意思即是调息非有作为)。若得心中无事,其息自然。但知调息,早是有着。调息者,只要不知,乃是调息,此自然也。不得着于口鼻,今日说与众师兄等,别无甚么,只要心中清静,寻取个静处坐去。”凝神调息,还有诸多方法,如“心息相依,息调心静”,或“回光调息”等。调息的目的,是为引动精气。不过,如果后天不足,先天难现,所以有固后天以养先天之功,即所谓“下关牢固火能燃”。具体而言,即关乎下腹部肌膜的强韧、血气的活跃和激素的水平等,只有身体康健,才容易激活精气。否则,仍须加强身体和腹部的锻炼。

橐籥功起,必以精气为药物。故敛气凝神处,东方生气来,而后方能兴橐籥之功。诗显言气,未明言精,但精暗含于气中,精即雨露,气即阳火。见下章。

行功第三:

敛息凝神处,东方生气来。万缘都不着,一气复归台。

阴象宜前降,阳光许后栽。山头并海底,雨过一声雷。

此章总说调身炼形炼气功诀。通过调息训练,呼吸已沉入脐下丹田会阴,深绵长细,微微滋养。心已空灵,身不妄动。心气既沉于小腹,自然相依相随以至相忘,而精气得以累积,将出现于世,即如李简易说:“静坐蒲团绝所思,神庐出入渐迟迟。氤氲暖气回天谷,知是一阳来复时。”此精气在身虽名先天,在道则是后天,所以又称作后天之先天。敛息凝神处,是为玄关初基。东方生气来,是精气现形。此神此气相合于混穆之中,身心虚豁,万缘不着,是为玄关立基。一气复归台,是玄关窍开。各人禀赋根器不一,玄关窍启的境界大小也不一(此后依闵一得所说而敷衍,其实功力和境界各异,所同者其虚豁而已)。若是上根利器,直可打失身心,内不见身,外不见物,虚灵朗耀,浩浩无涯,接入先天真炁(此等人理论上有,但举世难觅一二)。中根之人也能八脉齐开,见身如水晶塔子。无奈我们都是破体之人,体质既劣,心性又顽,能让玄关小启,精气壮旺而上薰灵台(绛宫一带),后冲关窍(督脉上的关窍)就不错了(初时或是退出玄关后再做开通任督功夫)。玄关初启,一气初动,喻为复卦,喻为雷,丹书常称之为“活子时”。从海底子位(小腹)上冲至山头午位(头顶),化为雨泽(甘露)降入灵台,息于玄关。阳光后栽、阴象前降,一名进火退符。阳气后冲,阴液下降,是皆于玄关境中而行者(所以解剖不出,常人也无法理解),功兴则有,功止则无,非是刻意执着于肉身粗质中可得。“山头并海底,雨过一声雷”,是表达海底雷、山头雨意思的倒装句(诗文为押韵,故如此处理)。内炼身形,主要就靠的就是阳光(气)、阴象(精),一名水火(坎离),《灵宝毕法》名之为(火起)焚身、(金、玉液)炼形。

其后第四斩龙、第五养丹主要是炼形化气(女性来说,是炼“经”返童体。男性则是炼“精”返童体),调入胎息(只有内息,而无外息)之功夫,从此精气升降,修补色身,丹书名之曰“坎离交媾”。第六胎息、第七符火是进入胎息之功,亦是炼精气化炁,以期返还先天之功。第八接药,方是玄关大开,而“先天一炁自虚无中来”,从而结就“真种”,可以成就阳神。至“生前舍利子,一旦入吾怀”(第九炼神),则可“成就顶门开一窍,个中别有一乾坤”(山头震地雷)而炼成阳神,在长生的基础上有了质的飞跃。

第八接药以前,尚须除幻境、防阴魄,是心性未纯的原因,也是精气刺激神经系统而有诸多内景的原因。既得水火交炼,而欲情思心自然解化(生理变化引起心理变化),这也是道家不同佛家之处(无上部瑜伽除外),也更适应于大多数人修炼,所以道教特别强调修身。

本文作者:汪登伟    作者单位:中国道教协会

 引文

⒈《清灵真人裴君传》,《云笈七籖》卷105。《道藏》第22册,第711页。

⒉《胎息精微论》,《道藏》第18册,第446页。

⒊[宋]曹文逸:《灵源大道歌》,董汉醇:《群仙要语纂集》,《道藏》第32册,第454页。

⒋[金]孙不二:《卜算子》,秦志安:《金莲正宗记》,《道藏》第3册,第364页。

⒌[金]马丹阳:《渐悟集》,《道藏》第25册,第456页。

⒍[宋]曾慥:《道枢?崇真篇》,《道藏》第20册,701页。

⒎[宋]倪守约:《金华赤松山志》,《道藏》第11册,第74页。

⒏[元]林辕:《谷神篇》,《道藏》第4册,第540页。

⒐[明]伍守阳:《仙佛合宗语录?太一十八问》,《重刊道藏辑要》毕集2,第68页。

⒑董沛文主编,盛克琦编校:《女丹仙道》上册,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12年,第288-289页。

⒒[清]邵志琳:《吕祖全书?三宝心灯?西池度楫?功夫次第》,乾隆四十年(1775)武林王世陛刊本,第37-39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