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玄教大公案》对学经参玄的激励

来源:北京市道教协会

《玄教大公案》是元代中期全真南宗苗太素(生卒年不详)的讲学语录,由其弟子王志道(生卒年不详)编集成书于泰定甲子年(1324),共二卷,收入《正统道藏》太玄部 ,《中华道藏》第27册。此书是以禅宗公案的布道形式,通过“参万古而混一,贯百王而极中”的解经方法,记载了苗太素宣讲性命双修的“太上心法”。书前有金陵道士柯道冲、逸民唐道麟、行台监察御史王从义,以及苗太素弟子王志道等四人序文,其内容既涵盖了古代经典如《道德经》《文始经》《南华经》《冲虚经》《度人经》《周易》中的语句,也包括三茅真君、吕洞宾、张伯端、周敦颐、王重阳、白玉蟾等道教祖师和古人的语录,同时融合了苗太素本人的解释和论断。全书共二卷,正文分为六十四则,标题为“升堂明古”,结尾分三则,标题为“入室三极则”,因他的文体模仿了禅宗公案《无门关》的风格和形式而取名《玄教大公案》。

《玄教大公案》是从修炼的角度解释道教的古代经典的,认真研读《玄教大公案》不仅可以充实道教文化,提高我们阅读、鉴赏、评论古代作品的能力,还能激励今天的我们从学经中参玄、勤勉学习、修学并进,以下笔者从学经的重要性、学经的兴趣及学经的目标等方面试述《玄教大公案》对学经和参玄的激励作用。

《道德经》中“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和古始,是谓道纪”之句就蕴含着研读古典可以参玄明道的观点,已有学者指出此语就是告诉人们把握古代的“道”来驾驭现代的具体事物。朱子云:“旧学商量加邃密,新知培养转深沉。”传统也要在新时代“加邃密”,新知中必涵养旧的传统,才能深沉。善学者能于旧学中获新知,于新知中见旧学,那样就会使旧学亦新知、新知亦旧学。习近平也曾在2014年孔子学术研讨会上强调,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玄教大公案》是元代具有时代特征的重要代表性文献之一,其内容包括《道德经》《文始经》《南华经》《冲虚经》《度人经》《周易》等经典中的语句,以及三茅君、吕洞宾、张伯端、周敦颐、王重阳、白玉蟾等道教祖师和古人的语录,还有苗太素自己的解释和论断,里面蕴含着丰富的道教哲学思想和修炼理论,然其字数才过两万却囊括三教义理,可以说是道教经典的精华浓缩;而且,人们还可以从中窥见当时道教与儒家、与佛教之间的互动关系。认真研读《玄教大公案》不仅可以充实道教文化、丰富哲学思想,还有助全面继承中华传统文化,延续民族文化血脉;并且,还能引导人们将学经与参玄相结合,激励人们勤勉学修。

《玄教大公案》前面六十四则题为“升堂明古”,后面三则题为“入室三极则”,先明古后入室就是在宣说研读古人经典可以领悟玄妙大道之理。极则章三说:“参万古而混一,贯百王而极中……此吾太上心法也……是以列祖以心印心,假言着道……直超最上,是谓上仙真人。”此处明确指出研读道教古代经典为修道证仙之梯航。文中也多次用到“学道”一词,并多处引用求道问道的事例,如:黄帝问道广成子,啮缺问道于被衣等,阐述修道必先学道的观点。文中“玉不琢则不成器……欲学圣人之道,须假修习”(第二十九则)“学道修心反朴淳”(第五十五则)等语句都蕴含着对“学”的重视。第二十九则中还论述了积学明道的观点:“我辈实非天生圣人,欲学圣人之道,须假修习,真真实实,纯纯朴朴,切切下工夫始得……修及无修,是为真修,学至无学,方名绝学。今块然一物,蠢尔无知,云不必下工夫,绝学无忧。正所谓隔靴爬痒,枝撑摆拨。”这里不但强调学习之重要,而且明确指出,无修必须以修为基础,绝学必须以学为前提,只有切实下工夫去积学累修才能明悟圣人之道;并且只有通过“学与修”的量的积累,才能达到“绝学无学,真修无修”的质的飞跃;否则,一个木然无知之人,谈论圣人的绝学与真修,无异于痴人说梦。书中不但劝勉后人努力学道,而且强调学必从师:“黄帝大圣人,尚如此席茅斋心三月,膝行跪于下风,参师问道。我辈何人,犹不能如是,安得入神于无穷之门,游无极之野哉?”(第五十则)苗太素自己精研三教、博览群经、“补注《伊川易传》三分未尽之旨”(序文王从义之语),广引经典和古人语录进行阐释解疑,都是在以“积学不止”的实际行动向后人诠释修道必先学道之理;告诉人们要想获知“道”的实质,就必须去学习关于“道”的知识,深入体悟“道”的内涵和精髓。

道家祖师庄子提出过只要“学道不倦”(《庄子?应帝王》)就能“道通为一”(《庄子?齐物论)的观点。《太平经》中也提倡“积学成道”的思想,说:“善人学不止成贤人,贤人学不止成圣人,圣人学不止成道人,道人学不止成仙人,仙人学不止成真人,真人学不止成大神人。”足见早期道教就非常注重后天学习的重要性,明确指出圣贤乃后天勤修积学而成,即使向真人传授教诫的“天师”也非天生注定,而是由凡人学经参玄、积功累德而成。金元时期全真道的创教祖师王重阳及教中的骨干人物都属士族出身的知识分子,在龙门祖师邱处机羽化后,全真道很快就重修《道藏》展开以文传道的活动,李志常(1193~1256)掌教后,全真道各大宫观都设有正式的讲筵,主讲者称讲经师或讲师,讲经师为全真道宫观中正式道职,专门为道众讲解道教传统经典,整个教内洋溢着学经参玄的风气。元人王磐说:“自重阳王真人至李志常,凡三传,学者渐知读书,不以文学为障蔽。及师(张志敬)掌教,大畅玄旨,然后学者皆知讲论经典,涵泳义理为真实之门。” 《玄教大公案》继承了道教学经参玄、积学不止的学修传统,如第四十七则中“南华老仙特提掇后学的切工夫,渐入佳境”之语也蕴含着积学不止可渐渐明道的量变到质变之理。但是,在现代的思想观念中却流传着一种错误的看法,认为道教反对学习、鄙视学问,仿佛没有学习思想,理由是《道德经》中有“绝学无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等语,误以为道教主张“不学习知识,可以免除忧愁”“以不做学问为最大的、最根本的学问,就可不犯众人所犯过的错误”。研读《玄教大公案》可以纠正人们对道教学习观的传统偏见,从思想观念上认识到“学习”在参玄修道中的重要作用。

研读《玄教大公案》还可以激发人们学习道教古代经典的兴趣。经典是前圣之心宗,是文化之母,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只能通过研读古人经典实施。但在现实中,现今年轻人的古文化基础普遍薄弱,阅读古代经典一般会觉得很吃力。与白话文相比,阅读道教古代经典时,不仅其中含而不露的主旨和玄之又玄的哲理会成为阅读中的障碍,那些晦涩难懂的字词往往就容易让人望而却步,致使读者失去了阅读的兴趣与动力。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指出了学习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习者的学习态度。所谓“好之”“乐之” 皆与学习者的学习兴趣相关。就实际情况来看,今天的人们对学习道教古代经典缺乏足够的兴趣。因此,激发大家学习古代经典的兴趣尤为重要。《玄教大公案》以创建公案的形式诠释道教古代经典,每则公案短小精悍,均可避免读者产生枯燥与厌倦的心理,并且公案基本是以遮诠为面目、以破执为肌理、以机锋为神气、以开悟为骨髓,会赋予道教古代经典一种新的面貌与功效,会促使读者对道教古代经典产生兴趣,从而引导读者敲开道教古代经典的殿堂大门。

《玄教大公案》还为道教界设立了激发学经兴趣的目标。没有目标,就不会有动力,没有动力也难以产生兴趣。有些读者即使在某些时候对某部经典产生想学的兴趣,但由于缺乏内心的动力,其兴趣终究不会长久,学习容易半途而废。放眼全社会,我们会发现,在现今参加高考的学生当中,有相当一部分的学生,尽管家庭条件非常差,生活非常艰苦,但是他们学习非常刻苦,对学习充满了强烈的兴趣,最终取得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大学。那是因为这些学生有一种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有立志摆脱贫穷的目标,从而产生强大的动力激励他们,使他们勇于克服各种困难,百折不挠,最终取得成功。可见,只有树立清晰明确的目标,学习才能具有充足的内在动力。学习目标代表着学生的需要,是学习的驱动力。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兴趣实际上就是需要的延伸,它表现出对象与需要之间的关系,因为我们之所以对于一个对象发生兴趣,是由于它满足我们的需要。” 同样,学习道教的古代经典,若没有一个明确的能满足自己需要的目标,想要达到领会经典的精髓和主旨的目的,无疑是缘木求鱼。

宋代朱熹就曾揭露过当时存在道教徒因目标不明确、未学道教经典而误入歧途的现象。他说:“道家有《老》《庄》书,却不知看,尽为释氏窃而用之,却去仿效释氏经教之属。譬如巨室子弟,所有珍宝悉为人所盗去,却去收拾人家破甕破釜!”《玄教大公案》以道教古代经典为依据制造公案,无疑是引导后人奔向“脱离轮回”“ 超然三界”的目标,实现这个目标是每个道教的心愿,只是由于目标太遥远,很容易使人在奋斗的道路上兴趣下降;因而,《玄教大公案》引用道教古代经典阐述“禅自道家起”的观点,从侧面向后人宣说了只要学好道教古代经典就能维护好道教在中国文化中的正统地位的道理。维护道教的正统地位关系到每个道教徒当下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当下切身利益的事情自然会引起大家的兴趣。顺理成章,当一个道教徒学完《玄教大公案》后自然会向着“维护道教正统地位”的目标发奋研读道教古代经典。心中有了追求的目标,在攻克经典的道路上就会拥有内心的驱动力,有了强大的内心动力的激励,就会产生克服各种困难的意志,直至畅游于经典的殿堂之中与祖师直接对话。毋庸置疑,研读《玄教大公案》对当今道教徒的学习和修炼具有很大的激励作用。

本文作者:邱清辉    作者单位:北京白云观

⒈《道藏》第23册,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 年,第889页。

⒉张继禹主编:《中华道藏》第27册,华厦出版社,2003年版,第443页。

⒊张其成:《张其成全解道德经》,华夏出版社,2012年,第85页。

⒋朱熹:《鹅湖寺和陆子寿》,傅旋宗等编《全宋诗》第44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⒌《道藏》第23册,第910页,此后对《玄教大公案》的原文引用只在文中注明则数,不另注出处。

⒍《正一法文太上外箓仪?下人四夷受要箓》引《太平经》语,《道藏》32册第207页。

⒎陈垣:《道家金石略》,文物出版社,1988年,第600页。

⒏毛礼锐、沈灌群:《中国教育通史》,第一卷,山东教育出版社,1985年,第430页。

⒐皮亚杰著,傅统先译:《儿童的心理发展》,山东教育出版社,1982年,第55页。

⒑黎靖德编:《朱子语类》第8册, 中华书局,1986年,第300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