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斋醮瑞应的艺术珍品

来源:

近日,北京匡时书画部征集到一幅反映道教斋醮瑞应的元代书法长卷。因特殊机缘,本人得以先睹为快,打开一看,不禁为之一震。这幅书法长卷在明清时期曾为文征明、詹景凤、陆堇庭、毛顺甫鉴藏;民国时期,此长卷归上海道台蔡乃煌,而后又到了美国;至2011年,此书法长卷回流于中国大陆。真可谓“辗转多途,叶落归根”,于“瑞应处更添瑞应”,弥足珍贵。

这幅书法长卷系多人撰文、书写而成。最前部分为元代光禄大夫、大司徒、上柱国、永国公阎复于元贞三年(1297)二月初撰文并书写的《大都崇真万寿宫瑞鹤诗并序》。接下来有题为“前进士眉山家之巽”、“西秦张楧”、“前进士陵阳牟应龙”、“通议大夫前建德路总管兼府尹紫阳方回”、“冲真崇正隆道法师教门高士湖州路升元报德观提点住持杭州路四圣延祥观提点宗阳宫提调宫事杜道坚”分别撰写的几首和诗。和诗大多记述作者得到阎复书卷的过程和感想,透露了阎复《大都崇真万寿宫瑞鹤诗并序》流传、影响的一些重要信息。长卷的最后为清代毛顺甫的短跋,他简明扼要地陈述了阎复《瑞鹤诗》的起因以及和诗者的情况,有助于后人了解该长卷的来龙去脉。

观其内容,可知此书法长卷乃因道教斋醮法事而起。阎复在《序》中指出:元贞三年(1297)二月初吉,诏正一玄教宗师冲玄真人张君,即崇真万寿宫设金箓醮仪,恭礼上玄。

《序》中的“正一玄教宗师真人张君”指张留孙,系元代初期一位著名道士,也是中国历史上影响巨大的道教学者。《元史·释老》称之:“少入龙虎山为道士,有道人相之曰:‘神仙宰相也’。”由于学养高深,道法精妙,张留孙颇受朝廷器重,经常主持重大的道教斋醮活动,元贞三年这次“金箓醮仪”就是由张留孙领衔主持的。

北京白云观 建于唐,初名天长观。金末毁于火灾,后又重建为太极殿。邱处机赴雪山应成吉思汗聘,回京后居太极宫,元太祖因其道号长春子,诏改太极殿为长春宫。及邱处机羽化,弟子尹志平等在长春宫东侧购建下院,即今白云观。

作为我国的传统宗教,道教一开始就相当重视文化建设。经过长期实践,道教形成了以“斋醮”为主体的礼仪文化。按照许慎《说文解字》的解释,“斋”表示“戒洁”,即警示修持者保持警戒之心。基于“恭礼”神明的基本要求,行“斋”礼时,修持者当自我洁凈,一是洁凈身体,二是洁凈精神。采取的办法就是沐浴、静修,而后礼神,以至人神契合。至于“醮”,本来是古代的“冠娶”之礼。“醮”字从酉,而“酉”字乃是酒罐的一种象形,可见“醮”的仪式最初与“酒”有一定关系。古代男子“加冠”或者“婚娶”,要三酌酒,这就是“醮”。此等敬酒的礼节也用于祭祀神明,所谓“醮诸神,礼太一”即是“醮”仪用于礼神写照。由于功能上的接近,斋、醮在后来遂被统合。在许多文献中,往往笼统地把道教仪式称作“斋醮”,或者以单字的“斋”、“醮”表示斋醮科仪。

道教创立之初,即有斋醮仪式。《太上玄灵北斗本命延生真经》谓:本命之日,“修斋设醮,启祝北斗、三官五帝、九府四司,荐福消灾,奏章恳愿,虔诚献礼,种种鲜花,时新五果,随世威仪,清静坛宇,法天像地,或于观宇,或在家庭,随力建功,请行法事”。这里既罗列了斋醮礼神的诸多对象,也陈述了斋醮的场所、供品、威仪等等,体现了道教斋醮的规模和特点。

随着道教组织的发展,斋醮仪式也逐步完善起来,于是形成了“三箓斋”的典型仪轨。“三箓”,指的是金箓斋、玉箓斋、黄箓斋。在这幅书法长卷中,阎复《瑞鹤诗》序中所谓的“金箓醮仪”就是道教“三箓”斋醮仪式之一,它可以简称为“金箓斋”。

就基本精神而言,无论是金箓斋、玉箓斋,还是黄箓斋,都是为了消灾解难,祈求平安;但在规格上,三者却不同。白玉蟾在《海琼白真人语录》卷二中说:“三箓者,一者金箓斋,上消天灾,保镇国王,惟帝王用之;二者玉箓斋,救度人民,请福谢过,惟妃后臣僚用之;三者黄箓斋,济生度死,下拔地狱九幽之苦,士庶通用之。”由此可见,三箓斋的服务对象是不同的。“金箓斋”的服务对象是帝王一级的人物,因其规格最高,故以“金”标之,以示贵重,其宗旨是为帝王祈祷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在大都崇真万寿宫举行的这次“金箓醮仪”之所以引起诸多文人的关注,并且作诗以歌咏之,是因为在这次斋醮典礼过程中飞来了象征祥瑞的白鹤。阎复《序》言及,元贞三年二月,斋醮举行的第二天,就有三只鹤飞来,在祠宫之上,久久盘旋;第三天午,高功法师“星冠云冕”,举行“拜表”程序,“法音琅然,芬燎上达”,气氛庄严肃穆,只见两鹤在空中飞舞,而后会聚于北斗新宫的南门,继而又飞翔起来,“凌风驭气,下临坛宇,盘旋移晷,掠殿庭西北而去”。奇观出现,令在场的人兴奋不已,大家拭目观看,赞叹连连。

阎复作为代表皇帝祭祀的朝廷命官之一,自然感慨良多。他欣然命笔,写下了长篇七言诗,歌咏斋醮过程所出现的瑞鹤奇观:

至元甲子三月春,先皇有命醮长春。

曾瞻灵鹤降空碧,至令翠琰铺雄文。

元贞丁酉二月春,今皇有旨醮崇真。

琳宫蒇事讫三日,两见瑞鹤飘祥氛。

诗人回顾历史,点明叙事主题,暗示作品灵感出于皇家举办的大型斋醮活动。诗中“先皇有命醮长春”的“长春”即“长春宫”,始建于唐代,初名天长观;金世宗大定七年(1167)重修时更名“十方大天长观”;正大元年(1224),全真道掌教丘处机(号长春),应行省之请,住持此观,遂依其道号,再更名为长春宫,即当今北京白云观。而诗中所云的“崇真”,即大都崇真万寿宫。据元代《上卿真人张留孙碑》记载,玄教大宗师张留孙为皇后祷病有验,元世祖于至元十四年“乃诏两京(大都、上都)各建上帝祠宇,皆赐名曰崇真之宫,并以居公(即张留孙),赐平江、嘉兴田若干顷,大都、昌平栗园若干亩以给其用。”元贞三年,由玄教大宗师张留孙领衔举办的斋醮盛典,作为国家的大型宗教典礼,不仅具有最高规格,而且影响很大,当灵鹤来祥的时候也就特别引入注目。阎复正是抓住这个特点展开描写的。由于他是代表皇帝祭祀的朝廷命官,身临其境,其笔触非同一般。因此,一开笔就有高屋建瓴的态势。

在点明了主题之后,阎复的《瑞鹤诗》进一步叙述了元贞三年的斋醮法事举行的过程。作者通过意象的铺排,暗示了斋醮法事产生瑞应的缘由。在他看来,灵鹤来祥,首先是因为帝王诚感于天,百姓安康,天下太平,其次是因为主持斋醮法事的张真人斋心善祷,所以能够发生灵应。诗云:

圣心诚一格上玄,馨香上荐天应闻。

箫韶仪凤真瑞舜,鼎耳雊雉方隆殷。

凫鹥守成继周雅,神祇祖考同欣欣。

仁霶惠沛周八极,太平万岁绍鸿勋。

诗中的,“圣心”即皇帝之心。旧时百姓大臣称皇帝为“圣上”,因此“圣心”即皇帝之心的代称。在诗人心目中,皇帝下诏举办道教斋醮法事,体现的是“诚”的精神。因为心诚,所以能够致灵。当主持斋醮法事的张真人焚香礼拜的时候,“真瑞”就出现了。在这里,诗人运用《尚书·益稷》“箫韶九成,有凤来仪”以及《尚书·高宗肜日序》关于“高宗祭成汤,有飞雉升鼎耳而雊”的典故,衬托元贞三年张留孙领衔举办的道教斋醮大典的灵鹤来祥,这既体现了诗人对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的谙熟,也反映了期盼祥和的社会思想愿望。

值得注意的是,阎复的《瑞鹤诗》撰成之后,即传播开来。其中,最早的收藏者与传播者是章居实,此人号明素真冲妙法师,曾经将其修真之室名为“耕隐”,故时人又称之耕隐翁,他曾经担任西太一宫焚修、台州路道录,是多所著名道观的住持,他与当时的书画名家赵孟俯相友善,深得道教书法精藴,故而特别珍惜阎复撰文、书写的《大都崇真万寿宫瑞鹤诗并序》。当章居实把阎复的墨宝出示给家之巽时,这位前朝进士肃然起敬,即次韵奉和,成诗一首,抄写续上,时在大德己亥(1299)九月六日。大概在同一时期,章居实也把阎复的《大都崇真万寿宫瑞鹤诗并序》出示给通议大夫前建德路总管兼府尹紫阳方回。于是,方回也和诗一首。此外,尚有其他多人,都是在看了《大都崇真万寿宫瑞鹤诗并序》之后,有感于道教斋醮瑞应的奇观而写下和诗。从这个角度看,这幅书法长卷实际上是灵鹤瑞应的文化传播链条,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道教在元代的兴盛以及朝廷对道教斋醮法事的高度重视。就目前所见,这应该是历史上有关道教斋醮法事瑞应的最长书法条幅,而那些风格各异的钤印则彰显了诸多文人、道士对张留孙领衔的崇真宫道教斋醮法事的积极响应。这幅书法长卷,有隶书、有楷书、有行书,其排列错落有致,构成了书法长廊的一道素朴而有韵味的风景线,令人赏心悦目。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特别委托重大项目“百年道教研究与创新工程”阶段性成果,项目批准号:09@ZH011)

博宝声明:文中出现的数据均来自博宝艺术网数据中心,文章内容仅供读者参考,转载请标明出处。